“如今十八勇士已離我們80多年,但他們英勇無畏、艱苦奮斗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砥礪前行。新中國成立70年來,俺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,踏著革命先烈的遺跡,一步一個腳印地艱苦奮斗,逐步由貧困走向富裕。”7月12日,在睢縣河堤鄉馬路口村,有著46年黨齡、現年74歲的支部書記王思安向我們講述了該村的發展歷程。
“說日本,道日本,日本真是虎狼心;攻遼寧,陷吉林,黑龍江熱河順口吞;占我地,殺我民,堂堂大國受蹂躪;舉紅旗,拿起槍,堅決打倒小日本!”這是抗戰時期,中共豫東特委書記沈東平譜寫的抗日歌曲,廣泛在豫東一帶傳唱,對于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巨大作用。然而,1938年8月,沈東平和17名戰士在馬路口戰斗中壯烈犧牲,在豫東抗戰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。
解放初期,該村只有300多人,村民所住的房屋都是土坯房、茅草屋,糧食畝產量不足百斤,一年到頭,吃了上頓沒下頓。60年代,遭遇了蝗蟲、澇災等自然災害,當時的生產力極其低下,人們生活非常困難。
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隨著改革開放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,提高了群眾生產的積極性,從此該村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提高,開始發展養豬業。經過兩年的發展,該村村民秦成志靠養豬成為當時有名的“萬元戶”,在他的引導和帶領下,該村的養殖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,養殖戶有20多戶,糧食產量也大大提高。一些頭腦靈活的村民,有的開始從事磚瓦窯生產,當時從事磚瓦窯生產的農戶達48戶。還有一部分人開始走出家門,踏上了外出務工之路,外出務工人數占該村勞動力80%以上。到1992年,該村已有10多戶蓋起了樓房。
2006年,國家取消了延續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,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又一次達到高潮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,政府把打造生態宜居環境提上議事日程。2013年,該村開展新農村建設,對該村原村盤進行整治,開始新農村社區建設,目前該村再也看不到千瘡百孔的景象。
2015年,脫貧攻堅工作為該村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。“既要讓群眾富口袋,還要讓群眾富腦袋,更要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。”在該村任第一書記的睢縣農科所副所長莊芾思介紹,自駐村工作隊入村以來,從民生入手,4年來為該村建立了標準化衛生室、文化廣場、水沖式公廁等,修鋪村內道路4000米,安裝路燈40盞,栽植綠化樹3000多棵,修建下水道1000多米,并對群眾的院落實施“三清六改”工程,開展多種形式的致富能手、環境衛生、好公婆、好兒媳等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。
“農村要發展,產業是關鍵,也是鄉村振興的首要條件。”莊芾思說,目前該村已發展紅葉楊50畝、蘆筍20畝、辣椒35畝,大型養殖場3個,散養戶20多戶,優質專用小麥500余畝,今年小麥產量畝均700公斤。“現在正與該村的中國農科院博士黃曉慶協商,在該村創建品種葡萄示范園,帶領群眾發家致富。”
說到黃曉慶,王思安又打開話匣子,自豪地說,該村現有人口1000多人,人才濟濟,發展后勁十足。近3年來,該村已有兩人考上清華大學,目前共有21名研究生或博士生,其中在校研究生15名,在外創業成功人士、資產超過百萬元的20多人。“我打算今后每年春節都召開在外人員座談會,引導、鼓勵他們回鄉創業或為家鄉發展作貢獻。”
“馬路口村不但是一個紅色的村莊,更是一個人杰地靈之地,該村的發展,折射出新中國成立70年艱苦奮斗的發展歷程。我們鄉黨委、鄉政府將始終遵循革命先烈遺志,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帶領河堤鄉人民推進產業振興、組織振興、人才振興、文化振興和生態振興,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。”該鄉黨委書記曹書昌堅定地說。
|